技术文章

Technical articles

当前位置:首页技术文章低温冷却循环泵工作原理:一文看懂热量如何“搬家”

低温冷却循环泵工作原理:一文看懂热量如何“搬家”

更新时间:2025-10-10点击次数:62

低温冷却循环泵工作原理:一文看懂热量如何“搬家"

一、核心组件:搭建制冷循环的 “基础框架"

低温冷却循环泵的工作系统主要由四大核心部分构成,各组件协同配合完成热量转移:

1. 压缩机:作为动力核心,负责对制冷剂进行压缩,使其状态发生改变;

2. 冷凝器:承担散热任务,让高温高压的制冷剂释放热量;

3. 膨胀阀 / 毛细管:起到节流降压作用,调节制冷剂的流量和状态;

4. 蒸发器:是制冷的关键环节,制冷剂在此吸收热量,实现降温;

同时,系统还包含循环泵、温控传感器、载冷剂储液箱等辅助组件,共同保障冷却过程稳定运行。

638957126977005114262.jpg


二、制冷循环:四步完成 “热量搬运"

整个工作过程围绕制冷剂的状态变化展开,形成闭环循环,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:

1. 压缩阶段:压缩机启动后,将蒸发器中出来的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吸入,通过机械压缩作用,将其转化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。这一步为后续热量释放提供条件,压缩机的运行功率会根据系统需求动态调整,确保压力稳定。

2. 冷凝阶段: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被送入冷凝器,冷凝器通过风冷或水冷的方式(不同型号设计不同),将制冷剂携带的热量传递到外界环境中。在此过程中,制冷剂逐渐冷却,从气态转变为中温高压的液态,完成热量的初步 “排出"。

3. 节流阶段: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经过膨胀阀或毛细管时,流通截面突然缩小,制冷剂压力急剧下降,同时温度也随之降低,转化为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状态。这一步是实现低温的关键,通过节流降压让制冷剂具备吸收热量的能力。

4. 蒸发阶段: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制冷剂进入蒸发器,与蒸发器周围的载冷剂(如乙醇、防冻液)进行热量交换。制冷剂吸收载冷剂的热量后,全部汽化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,而载冷剂则因热量被吸收,温度逐渐降低至目标范围(如 - 40℃至室温)。

三、循环冷却:让低温持续作用于目标设备

当载冷剂温度达到设定值后,系统中的循环泵启动,将低温载冷剂输送至外部需要冷却的设备(如反应釜、旋转蒸发仪)。载冷剂在外部设备的夹层或管道中流动,吸收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,温度略微升高后,再回流至低温冷却循环泵的储液箱中。

此时,温控传感器会实时监测载冷剂的温度,若温度高于设定值,系统会再次启动制冷循环,重复上述 “压缩 - 冷凝 - 节流 - 蒸发" 过程,将载冷剂温度重新降至目标值,随后继续由循环泵输送至外部设备,形成持续稳定的冷却循环,确保外部设备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环境中。

此外,系统中的安全保护组件(如液位传感器、温度保护器)会全程监控运行状态,若出现载冷剂不足、温度异常等情况,会及时触发报警并调整运行状态,保障整个工作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。